首都医科大学6人荣登2022年北京市优秀教师和优秀教育工作者表彰名单

  在第38个教师节到来之际,2022年北京市优秀教师和优秀教育工作者表彰名单正式公布,我校5人荣获“北京市优秀教师”称号,分别为首都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王伟教授、药学院王玉记教授、公共卫生学院陈瑞教授、燕京医学院杨红教授、宣武医院张鸿祺教授。我校1人荣获“北京市优秀教育工作者”称号,为首都医科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基础医学院张晨教授。

我校“北京市优秀教师”称号获得者

  王伟,教授,博士生导师,首都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党委书记。她扎根教学一线30余年,承担本专科生、研究生、留学生《生理学》《高级生理学》《医学机能学实验》《膜片钳技术与离子通道研究》等课程,教学评价优秀,获评“北京高校育人标兵”,负责的《生理学》入选“双万计划”国家级本科一流课程,作为主讲教师在“第二届北京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中获正高组优秀奖。积极开展思政教育研究与实践,引领教师践行思政进课堂工作,带领学院荣获“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她荣获“北京市优秀基层党组织书记”荣誉称号,负责的《生理学》获批教育部课程思政示范课程。作为副主编的《医学生理学》获校级优秀教材一等奖,校级教学成果一等奖,《Medical Functional Experiment Manual》获北京市精品教材奖。王伟教授重视科研成果融入教育教学中,承担了5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北京市自然-市教委联合资助课题重点项目,在Autophagy、AJP、Theranostics等权威期刊发表科研论文60余篇,科研成果曾获校级科技奖二等奖、北京市科技进步三等奖,搭建的科研平台长期向本科生开放,培养医学生创新精神和科研能力,指导本科生参加科研活动,在全国大学生基础医学创新研究暨实验设计大赛中获得校级一等奖、华北赛区二等奖、总决赛优秀奖。

  王玉记,教授,博士生导师,首都医科大学药学院院长。他承担并通讲研究生、本科生、留学生理论课和实验课等10门课程,深得同学们的喜爱和老师们的认可,平均每年教学工作量超过400学时。荣获北京市青年教学名师。主讲的“实验室安全培训”MOOC课程以健康中国和安全生产为目标,在“学堂在线”和“学习强国”在线两个平台上线,播放量已经超过100万次。积极推动课程思政融入实践教学:将青蒿素、我国青霉素工业等故事融入基础化学和专业药学课程,注重大学生动手能力、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以及团队精神的培养。坚持药学的实践能力培养:推动学生专业实验“一人一套”独立完成,疫情防控常态化期间,积极推动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建设虚拟仿真实验项目100项并获得软件著作权,切实保障疫情常态化下的实验教学效果。注重人才培养与科研的结合:作为药学、临床药学国家级一流专业负责人,建立有特色的立体的实验课程考核模式,即虚拟仿真试验考核+过程评价+实验论文+考核答辩的模式,带领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保质保量地完成每年10000多学时的教学任务。作为项目负责人获得科技部863青年科学家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面上项目等十余项省部级以上项目资助。培养博士研究生15人,硕士研究生39人,指导本科生毕业设计24人,本科生第二课堂、创新项目、导师制等学生近百人。

  陈瑞,教授,博士生导师,首都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院长。他始终工作在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教学第一线,负责本科生和研究生《毒理学基础》《医学毒理学》《预防医学》等课程教学工作, 编写人卫版《预防医学》《毒理学》《分子毒理学》教材。负责统筹推进预防医学和公共管理两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面对新冠肺炎疫情挑战,积极探索应用型公共卫生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带领教学团队调整和完善预防医学培养方案,新增《公共卫生应急处置课程》《新发传染病流行与应对》等课程。以本科生导师制为抓手建设《公共卫生实践》《公共卫生科研素养》特殊选修课,强化专业实践,并扩大卫健委、社区和医院等实习基地建设,强力推进各类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虚拟仿真实践项目建设。他长期从事环境化合物健康效应的生物学机制和评价体系研究,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治学严谨,求真务实。在研究生培养方面,他注重学生能力提升、全面发展和人格完善。截至目前培养博士后2名,博士12名,硕士11名。与海内外多家高水平大学、科研机构建立全面深入合作关系。指导研究生以第一作者身份在国际知名学术期刊《Hepatology》《Advanced Science》等发表论文30余篇。

  杨红,教授,首都医科大学燕京医学院党委副书记、院长。她从事医学相关专业的教育教学至今已28年,一直站在教育第一线,先后主讲药学及化学类多门本专科课程。她爱岗敬业、潜心教学,曾被评为北京市师德先锋。注重通过教学研究和科学研究提升自身教育教学水平。先后主持或参与教育部高教司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北京市教委“本科教学改革创新项目”等30余项。主编、副主编教材15部。2021年获得教育部国家教材委员会全国教材建设奖优秀教材二等奖,北京市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主持建设校级精品课程1门,校级网络课程2门,牵头燕京医学院线上教学建设工作,率先通过云班课教学平台和云教学大数据管理平台,推进基于线上线下结合的混合式教学。率领学院教学团队,先后成功申办了医学影像技术、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卫生检验与检疫等三个医学技术类本科专业,确立了为北京市郊区基层培养适用医学相关专业人才,为北京市医疗机构培养高水平创新型医学技术相关人才为核心的培养定位,办学层次实现了由专科为主体向本科为主体的转变,明确了学院以医学技术为核心的学科建设方向。医学检验技术获评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医学影像技术和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获批北京市一流专业建设点。

  张鸿祺,教授,博士生导师,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外科主任、国家神经疾病医学中心学术部主任。从事神经外科临床、教学以及科研工作29年,主持临床医学本科生、研究生、住院医师及专科医师的神经外科教学培训工作,培养近40名硕士、博士研究生,全国范围内带教进修医师数千名,发表学术论文170余篇。担任本科生《颅脑损伤》的授课,开设研究生课程《脑、脊髓血管病的外科与介入治疗》,善于用好主渠道,对专业课育人内容进行重新挖掘、梳理和认识,加强课程思政建设。他要求学生认真分析每一例病例,对于罕见、复杂病例的手术,他带领学生提前数天进行病例研讨并在标本上反复演练,规划手术的每一个细节,为患者争取最理想的治疗结果。在非手术日时,他会把青年医生和研究生聚集在一起,结合病例讲解,梳理科研思路,帮助大家将前沿知识和实际临床工作融会贯通。带领课题组和学生们通过多年努力,将宣武医院打造成国内外最具影响力的脑脊髓血管病诊疗中心之一,构建了国际上最大的脊髓血管畸形病例库。指导学生将研究成果发表于国际知名期刊,学生的专业插画多次荣登期刊封面。很多学生毕业后在临床、科研一线或相关领域承担重要工作,主持多项国家级课题项目,为推动我国神经外科以及临床医学事业的发展做出诸多贡献。

我校“北京市优秀教育工作者”称号获得者

  张晨,教授,博士生导师,首都医科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基础医学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主任。他投身神经生物学一线十余年,任国家级精品课程《神经生物学》课程负责人,讲授《神经生物学》《医学机能学实验》《高级生理学》《神经科学进展》本科生课程、《细胞信号转导》研究生课程等,编撰中文教材和外文专著多部。曾作为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组织研究生参与核酸检测和冬奥会志愿服务,积极开展疫情防控“大思政课”,组织多门课程获评北京市课程思政示范课程、教育部在线教育研究中心“拓金计划”课程;曾作为基础医学院院长率学院获“全国教育系统优秀集体”等。他长期从事神经生物学基础研究,现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八届学科评议组成员、转化医学与创新药物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北京市神经再生修复研究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生物物理学会理事、中国实验动物学会理事、中国神经科学学会理事、北京神经科学学会副理事长等;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首席科学家),获得国家杰青、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青年北京学者等,获国家级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国务院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人员、中华医学科技奖-青年科技奖等。

  2022年北京市优秀教师和优秀教育工作者表彰工作由北京市委教育工委、北京市教委、北京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北京市财政局、北京市教育工会联合开展,经基层推荐、专家评议,研究确定699名同志为2022年北京市优秀教师和优秀教育工作者表彰人选。他们是全市教师和教育工作者的优秀代表,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成绩。我校受到表彰的老师定将珍惜荣誉、开拓创新,在推进医学教育事业改革发展中取得更大成绩。全校广大教职员工将以北京市优秀教师和优秀教育工作者为榜样,坚守教育报国理想,不忘立德树人初心,从自己做起,从本职岗位做起,爱岗敬业,积极进取,为培养让党放心、人民满意、患者信任的人民健康守护者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上一篇:首都医科大学举办庆祝第38个教师节表彰大会

下一篇:首都医科大学专题部署近期疫情防控等工作

非全日制研究生招生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