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理工大学公务学院公共管理学术型研究生第四十五期读书会顺利举行

  为拓宽学术型研究生毕业论文写作思路,改善学生频繁换题、实践不足以及理论基础薄弱等写作现状,推动学术型研究生顺利开题,12月17日上午,公共管理学术型研究生第四十五期读书交流会在公共事务学院128室举行。本次读书会有幸邀请到程倩老师,高蓓蕾老师、李咏梅老师、李元馨老师进行指导和点评,汇报人依次为王若溪、陈岩、李羚、赵冬青、史滢晨五位2020级学术型硕士,部分学术型研究生参会旁听。

  王若溪分享了“适应性有为:乡村产业振兴中基层政府行动研究——以C县为例”主题论文。论文以曹县四个村庄的产业振兴实践为案例,聚焦于曹县政府在其中的行动,总结出四类不同的行动模式和“适应性有为”的基层政府行动逻辑,并提出基层政府行动的优化策略。老师们指出该研究的学理性待加强、章节安排逻辑不顺、文献综述没有紧扣研究问题、解释框架中基层政府行动模式的划分维度存在问题,建议将题目修改为“基层政府推动乡村产业实现内生发展的行动研究——基于曹县的多案例分析”,进一步调整分析框架和论文结构,并根据研究问题回顾文献,加强理论对话。

  陈岩就“资源堕距视角下基层执行偏差的研究——基于H市乡村旅游政策的分析”的论文题目进行了主题汇报,共包括四个部分:研究背景、研究问题、理论选择与分析框架。汇报立足于“H市乡村旅游政策为什么在N村和L村的执行走样”的问题意识,构建了“执行情境-资源堕距-执行偏差”的分析框架,并尝试对该问题进行解释和说明。老师们在与其探讨和交流的过程中,既对该论文提出了方向性的建议:框架构建中的变量过多,应聚焦于堕距这个变量;选取双案例进行失败-成功对比,也提出了具体化的建议:将“资源堕距”改为“多重堕距”以充实论文内容;将题目修改为“乡村旅游发展中多重堕距的生成及弥合”。

  李羚分享了“河长制政策转移绩效偏差的问题研究——基于W市的个案分析”的主题论文。论文构建了“情境-行动者-产出”的分析框架,从三个方面论证W市在河长制政策实践中出现的偏差、生成机理以及调适。老师们指出:“绩效偏差”这一表述多与量化研究相关,与文章所使用的案例研究方法不符;此外,就开题报告的文本内容而言,论文的实际落脚点应该是政策执行而不是政策转移;最后,为避免单案例过于单薄,最好选择双案例进行对比。

  赵冬青汇报了“新内源发展视角下Z村乡村振兴动力机制研究”的主题论文,阐述了内源动力和外源动力相结合的新内源发展路径。老师们指出:论文中关键词“文化振兴”的范围过大,可将其更换为“特色文化产业振兴”;题目中的“动力机制”在文章大纲中并没有体现,文章提到的外源发展理论在文献综述中也没有提及;开题报告文本与其分析框架匹配性不高;此外,为避免后期论文撰写的难度过大、无法驾驭,研究方向最好转为协同机制。

  史滢晨进行了“调适与互动:环境政策基层执行偏差问题的研究——基于G区‘散乱污’企业整治的多案例分析”的主题论文汇报,提出了政策执行过程分析框架,以“政策执行紧急程度”为划分标准,将政策执行偏差分为四种模式,分别代入不同的案例进行分析。老师们认为:首先,理论罗列过多,且没有在分析框架中得以体现,需要进一步修改和凝练。其次,“调适与互动”和“政策执行偏差”关联度不够,应该删去。最后,政策执行偏差反映的是执行结果,而执行模式的类型划分只是政策执行过程,二者不匹配,可以将“执行偏差”研究改为“选择性执行”研究,并做理论提升。

  经过长达三个多小时的学术讨论,指导老师对本组五位同学分别进行了论文撰写方向的学术引导,并给出论文修改的精准建议。同学们在互动交流过程中深刻反思了开题报告撰写及论文思路存在的问题,并对老师们醍醐灌顶的指点以及耐心解答表示感激。此次读书会,不仅使同学们对下一步的修改方向有了整体的把握,也加深了对论文撰写的体会与感悟。敬请期待下一期读书会上“乡村治理专题”小组的精彩分享!

上一篇:南京理工大学本科生获评 “江苏省学生资助宣传大使”荣誉称号

下一篇:南京理工大学公务学院开展社会学系读书会

非全日制研究生招生信息网

在线报名

错误提示
立即提交
提交成功弹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