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服装学院首届高层次人才培养学术月启动暨“I-FUTURE LAB”系列工作营开班

  金秋九月,我校启动“高层次人才培养学术月”活动。该活动是北京服装学院推动学科建设、学术能力提升的开放式知识构建平台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我校交叉学科建设,达成研究生教育高层次人才培养目标的生动教学实践。学术月活动包含学术讲座、对谈、工作营等丰富内容,对标国家战略需求、社会、经济、产业及文化发展趋势等,以国家创新战略、产业政策、行业趋势为导向,汇聚艺术与设计、新材料、 新技术、传播学、哲学与文化等领域的学术前沿知识,集聚海内外专家、学者等传授先进思想、理论、知识,整合校内外多层次资源,为研究生教育营造良好的学术环境。

  “I-FUTURE LAB”系列工作营启动仪式由我校学术委员会主任、研究生院院长兰翠芹教授主持,北京服装学院党委常委、副院长王小艺教授参会。此外,材料设计与工程学院院长张秀芹教授、商学院院长方刚教授、服装艺术与工程学院刘正东教授等多学科背景的教学团队成员悉数参会。该活动得到国资处、科技处、国际学院以及其他二级教学单位的大力支持。

  学术月活动的首场交叉学科工作营“未来智织空间设计研究”,得到山东愉悦集团的鼎力支持,工作营的授课团队由来自高校及产业导师专家组成,来自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中央美术学院、浙江大学 、中国传媒大学等兄弟院校以及Nolibox计算美学、弘润清源科技等企业给予大力支持。

  王小艺教授指出在国家推进交叉学科发展的大背景下,2022年新版《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目录》中新增的交叉学科门类的布局以及对于专业学位授权点布局的加强,对于我校学科建设工作来说既是挑战又是机遇,我们应继续发扬“艺工融合”的学科特色和优势,全面落实高层次人才培养目标,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而研究生教育质量的提升对于推动学校整体学术水平及学科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作用。此次工作营即是对学科交叉进行的有益探索与实践,培育研究生教学成果,希望能够启迪大家的创新思维,开拓跨学科的学术视野,完善知识体系,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导向,尽快寻找到适合自己的课题研究方向。

  兰翠芹教授指出设计是探索人类造物活动的手段,引导创新、引导趋势、引导未来合理合适的生活方式。设计也是科学技术和文化艺术相结合的交叉学科,科学技术、艺术、美学、文化等交叉融合于设计创新已经是一种思维共识。历史上每次科学技术的重大变革,都会引起设计观念的进化,也推动设计的不断发展。同时,设计者也不断在反思如何将科技与设计更好的融合。开展跨学科的工作营教学旨在聚焦研究生教育改革,整合校内外及行业资源,搭建由项目驱动的开放式的面向未来的创新型知识构建及实践平台,师生共同探索构建新知,变被动教育为主动学习。

  “研究生教学实践也是学校推动青年学术骨干成长的有利平台,“未来智织空间设计研究”三个方向的课程主任分别由三个不同学术方向的青年骨干教师担任,以设计为中心,横向链接人工智能技术、元宇宙以及智能材料等先进技术,纵向链接美学、数学、计算机、色彩、空间、体验场景交互方式等多元视角,以全景视野,交叉融合的理念,探索未来织物与时尚的多种可能性。三个方向的课程分别为:

  一、《生物模仿与智织设计》,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生物和自然界运作的机制与原理也逐渐被揭秘。纳米材料、智能材料为创造具有自适应、自调节、自赋能的“新织物”提供可能性,本方向结合生物模仿设计的方法探讨未来智能织物的可能性。结合设计实践,通过原型设计的方法,进一步探过未来服装服饰设计、空间产品设计、建筑表皮与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协调关系;

  二、《空间织物与色彩设计》,以织物为基础的柔性材料已经成为空间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协调空间关系、注入设计美学的重要方式方法之一。本方向将织物材料与空间设计相结合,融合时尚、建筑、戏剧、产品设计、空间艺术等设计案例,并从织物•人 •空间三个维度切入,以主题式分享的形式展开。从“Ai辅助智能生成设计”“织物与色彩设计”“可穿戴智能织物设计”三部分内容递进,结合实题设计实践,最终通过空间织物与色彩设计的创新融合,达到协调织物与空间设计关系的目的;

  三、《情感交互与参数化设计》,伴随情感计算、智能识别技术、无限网络、微型传感技术和生理信息采集设备的发展,已经在日常生活生活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本方向围绕情感体验方式类型,从主观与客观,技术与设计的多重维度,探析情绪感知中用户的反馈,构建多通道交互模式。另一方面,基于图形学技术以及工程约束的建模逻辑方法,将参数化设计方法运用到用户情感交互的过程中,在用户穿戴、空间环境等方面构成革新的设计表现形式。

上一篇:北京服装学院召开2022届毕业生就业调度会

下一篇:北京服装学院喜迎2022级研究生新生

非全日制研究生招生信息网